水火共制法是將藥材或生片加水(或加入其它輔料)共同加熱的一種方法。由于藥材的性質和臨床治病的要求不同,制法分為煮、蒸、焯等。
煮,是將凈選的藥材或生片與水或加入其它輔料共同加熱煮制的方法。其操作是先將藥材洗凈置于鍋內,加入適量的水,或加入其它輔料拌勻后,再加入適量的水,武火加熱,沸騰后改用文火,煮至水被藥材吸收,或煮至藥材內無白心(遺心)為度。煮制用具以銅鍋為好,煮出的藥材呈黃白色(不要用鐵鍋,以防藥材變黑)。煮制時間的長短,加水量的多少都應根據各種藥材的不同情況以及炮制的要求而定。一般含淀粉多的藥材或有劇毒的藥材,宜加多量的水煮,稱為“寬水煮”。但由于使用的液體輔料不同,煮制又分酒煮、醋煮、藥汁煮、豆腐煮等。如延胡、莪術,甘遂、芫花用醋煮等,何首烏用酒煮;硫黃、珍珠用豆腐煮;川烏、草烏用甘草、銀花煎汁煮等。
蒸,是利用水蒸氣直接加熱藥材的方法。蒸的方法又分清蒸、拌蒸、直接蒸與間接蒸等。藥材不加任何輔料而蒸制的方法為清蒸;若藥材拌入酒、醋、姜汁或其它藥汁,并被藥材吸盡后而蒸制者為拌蒸,藥材直接入籠屜內蒸者為直接蒸法,藥材放入銅罐或瓷罐內隔水蒸煮為間接蒸法,亦稱燉。蒸的時間長短,要依藥材的質地、藥材的多少及需要蒸制的要求而定。一般易蒸的藥材2-3小時即可,不易蒸制而要求較高的藥材則需8-12小時,甚至需要反復蒸2-3次或更多次數。如地黃、女貞子、肉蓯蓉用黃酒拌勻裝罐中蒸;黃精、玉竹、百合、桑螵蛸清蒸;五味子,烏梅醋拌蒸等。
焯,是將藥材放入沸水中,稍煮片刻,快速撈出的方法。在大量“焯”藥材時,先特鍋內清水燒沸,一次將料倒入鍋內,不停地翻動,至種皮已膨脹與種仁分離時,立即撈出,除去藥材襄面附著的外皮。如焯杏仁、桃仁、白扁豆等。
其它常用的制法有發芽、發酵、制霜、復制法等。1、發芽法,一般是用于種子類藥材萌發幼芽,作法是先取飽滿成熟的谷物或豆類,用清水浸泡至皺皮(冬天宣溫水泡半天,夏天冷水泡1-2小時),撈出后盛于能滲水的容器內,用濕布覆蓋著,每日淋水3-5次,以維持一定濕度和溫度,一般以18-25度為宜,使其萌發1-3分長的幼芽,稍蒸曬干即得。如谷芽、稻芽、麥芽、大豆黃卷等。2、發酵法,一般是在夏季氣溫高、濕度大的條件下,利用霉菌,酵母菌等,使藥材生霉發酵。如神曲、膽南星、淡豆豉等。3、制霜,霜是指藥物體輕、粉條狀而色白的意思。也有黑色體輕的粉末,如百草霜。中藥材霜的來源有三:其一,某些種子類藥材中含有毒性物質,不適于應用,必須壓榨去油,如巴豆霜、杏仁霜、千金子霜。其二,加工而成的霜,如西瓜霜、柿霜;砷礦升華而得的類白色氧化砷,如砒霜,由鹿角煎取膠質后留下的骨質粉末,如鹿角霜。其三,百草霜是各種柴草,燒煙凝集在鍋底而成的黑粉末。4、復制法:是將藥物加一種或多種輔料,按規定的操作程序,反復炮制,或用水火共制,或日曬夜露,或風化等,一類特殊加工方法,如制川烏、膽南星、法半夏等。
藥物療效的高低,毒性,副作用的大小,不但取決于藥材本身的作用,而且與炮制方法的適當與否有很大的關系,對于臨床確有重要的實用價值。由于歷史條件所限,以往的加工方法和制作工藝,都應從提高藥物的療效出發,不斷總結經驗,研究原理,分析比較,不斷改進,以達到新的水平。